佛山建筑陶瓷源于“石灣陶瓷”,有上千年的歷史,沉淀了大量的文化。早在明清時期就享有“石灣瓦,甲天下”的美譽。石灣以“陶”為主,有“南國陶都”之稱。到了解放初期,石灣陶瓷已經發展成為有藝術陶瓷、日用陶瓷、園林陶瓷、建筑陶瓷、衛生陶瓷、工業陶瓷等產品類別,成為了與江西景德鎮、河北唐山、湖南醴陵、江蘇宜興等地齊名的國內陶瓷重要產區之一。
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,乘改革開放的春風,石灣陶瓷開始大規模產品結構調整,發展建筑衛生陶瓷,而藝術陶瓷、日用陶瓷出現了明顯的收縮。九十年代初期,國有企業開始轉制,大量的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興起,產業輻射到南莊、西樵、官窯、樂平等地,覆蓋全佛山,并涌現了眾多優秀的民營品牌企業。
到了2001年,出于商業因素,個別企業看重四川天然氣的優勢,佛山陶瓷出現了第一批向外擴張(轉移)的企業,在四川夾江及周邊地區投資建廠。2003年南海、順德、高明、三水撤市建區,在這種大環境下,佛山陶瓷發生相應的結構性調整。于是,佛山陶瓷企業開始在周邊地區尋找新的生存環境,出現了第二輪的產業轉移,到了2005年后,開始在清遠、河源、恩平、肇慶等地投資建廠。
到2006年后,佛山(本土)的建筑陶瓷生產規模達到了頂峰,當時有陶瓷企業500多家,生產線1200多條,產能近15億平方米/年,占當年全國產量的近半壁江山。同時,隨著佛山商業中心地位的提升,政府提出產業整治,逼于環保和成本壓力,佛山陶瓷開始了第三輪產業轉移,相鄰廣東的江西成為了承接佛山陶瓷的熱點地區,形成了今天我國建筑衛生陶瓷產業新格局。在廣東省內,除佛山以外,還形成清遠、河源、肇慶、恩平四大生產基地。
到了今天,佛山陶瓷的拋光磚、仿古磚、微晶磚、內墻磚、外墻磚、廣場磚、馬路磚等品種一應俱全,出口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,在國內的一級經銷商達數萬家。總產量約20億平方米/年,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/年,產量占全國30%以上,出口量占全國70%以上。其中保留在佛山本土的規模以上企業62家,生產線330多條,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,形成了瓷磚生產、裝備制造、化工制造、產品研發、物流運輸等完整的產業鏈。
至此,佛山陶瓷(瓷磚類)同時獲得省級、市級政府質量獎的企業有1家;獲中國弛名商標41件,省著名商標72件,省名牌企業45家;認定企業技術中心、工程技術中心43家,其中國家級2家,省級20家,市級23家,還有大批區級的,每年有一批專利獲得國家授權,通過鑒定的科研成果、新產品和新技術更是碩果累累。全部企業啟動了清潔生產,并通過政府驗收,末端治理達到國家環保標準。